Friday, October 31, 2014

臨時法治

佔領行動曠日持 久,令人憂心忡忡。有被影響人士成功向法庭申請禁制令。在電視及其他媒體上看到、聽到一些從事法律工作者公開說,這「只是單方面申請的臨時禁制令,有機會 被推翻」,暗示甚至鼓勵被禁制者可漠視法令,阻礙執行,令人詫異之餘更覺痛心!

首先,臨時禁制令並不代表法令沒有法律效力或可不被尊重或不須服從。若因形 勢緊急,沒有足夠時間通知被告,或因被告姓名或人數不詳,原告雖可單方面作出申請,但仍有責任把被告的全部理據和事實告知法庭;法庭亦會不時質疑原告有否 公正處理被告可能提出的論點。原告在這方面若做得不足,日後法庭得悉全部事實時,可以即時撤銷禁制令及對原告作出懲處。由此可見,臨時禁制令並非一般人所 誤會為一個只聽原告,不理被告論據的單方面裁決。

另一點要留意的是,法庭處理臨時禁制令時並不會未審先判哪一方勝訴。只要原告不是理據全無 或濫用法律程序,雙方論點皆會押後至正式審訊後才作決定。在這階段,法庭的考慮只是若不頒禁制令,哪一方的損失較為難以估計或非金錢可彌補。在這平衡利益 的測試中,法庭會以宏觀角度衡量發出臨時禁制令與否會否引致某一方受到無可挽救的損害。所以,這測試並非為一個所謂「大是大非」的判決,而是如何平衡眼前 最迫切的利益衝突。

最重要的是,法治與民主是所有文明社會的基石,兩者互相扶持,缺一不可。民主是堅實的,但法治卻是脆弱的。因為民主是一 種制度,要破壞不是那麼容易;但法治是一種社會價值,可以毁於無形。法治一旦被侵蝕,需要依賴社會文化、教育、價值觀,長時間重新培養。任何你不給我民 主,我便不給你法治的想法,皆絕非社稷之福!

Friday, October 24, 2014

我們害怕

一葉知秋。正如樹上的葉,我們的香港正在改變。政改、談佔中,因為不想引起激烈爭論,因而失去更多朋友。我們害怕在家中茶餘飯後一同聽電台、看電視,不想因為電台、電視的報道而加深家庭不和。我們害怕這已不是我們長大熟悉的社會。教我們如何共同生活下去?
我們害怕。害怕公開討論政治。在社交媒體上片語隻字已使很多朋友反目成仇、斷絕來往。我們害怕在社交場合談

我 們感到無奈和無助。香港分裂成兩大水火不容的社群,我們可以做什麼減低我們的互相仇視?我們尊重法治,卻認為法律、警察也是我們的敵人。今天過後,我們怎 樣可以繼續與敵人為伍?我們正互相對望,不知所措,也看不見明天會是怎樣。看着香港形勢急速下滑,我們從沒感到如此的無奈和無助!

我們感到 憤慨。憤慨為何這麼多人缺乏基本智慧。當官的、從政的,不是有責任解決問題嗎?他們的最基本質素不是要有恰當的政治判斷為我們紓難解困嗎?為什麼他們每天 只懂得推動對立、深化矛盾,像兩個鬥車的青少年駕車高速駛向對方,看哪一方首先迴避?相信任何一方贏了,也只得一片焦土,值得嗎?這是當官的、從政的人應 有的態度嗎?我們感到憤慨;因為我們害怕,我們無奈,我們無助!

也許我們不配有民主。因為還沒有民主,我們已忘記了民主的真諦。民主不是以多服少,以強制弱。民主是尊重不同聲音,在矛盾中找到平衡;我們做得到嗎?我清楚明白這篇文章見報後會引來更多網上批鬥、左右夾擊,我更兩面不是人。但在這極度鬱悶的社會氣氛下,這些又算是什麼?

Thursday, October 23, 2014

我不是英雄

我不是英雄,我 更不是烈士。我和很多人一樣,心中有無限民主理念,但我不懂得如何把這民主理念強加諸他人身上。我只懂得用說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方式宣揚這理念。我承認這 種婉轉的推廣方法確不是那麼的有效;但我既不想做英雄,也不願作烈士,婉轉的推廣總比默不作聲為好。深究討論有效無效,對我來說是沒有太大意義的。願意聽 的人,自然會聽;不願意聽的人,怎樣也聽不入耳。

我難於認同以宗教之名發動戰爭、濫殺無辜。因為這是假正義之名作不正義的事。更重要的,是這種方式很多時是必須建基於仇恨和敵對的心態上。這種仇敵心態是有其說服力的,是容易引起激情的,更重要的是,這種心態是更有動員能力的。簡單來說,仇敵和激情是最有效的宣揚方式。

仇 敵是愛的相反,是和平的對立。但愛與和平是很難塑造出英雄烈士的。放眼看歷史,不是在仇敵環境中站立起來的英雄烈士寥寥可數。很多時,仇敵環境是英雄烈士 之溫牀。這不是關乎錯與對,而是關乎取捨。不要誤會,我不是說仇敵是錯或必然是錯的。被壓迫的時候,面對不公義的時候,很難不產生仇敵的心態。這是自然而 然,人之常情。

這也可能是英雄烈士與普通人的分別。我只是想說,我不過是一個普通人罷了。不要把我當作英雄,不要要求我成為烈士。這些均非我所長。你不同意我的道 理,你不接受我的理念,我是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我也不會因此而對你心懷仇恨;因為這才是愛與和平的真正實踐,民主的真正精神。也因為這樣,我不是英 雄。

一綫曙光?

學聯與政府就政 改和佔領行動展開對話,千呼萬喚始出來,終於得以舉行。稍覺欣慰的,是會面氣氛平和理性,但令人覺得終究只是一個高質素辯論比賽罷了。以辯論比賽的角度來 看,同學們站在政治道德高地,發言比較奔放有力;相比之下,林鄭司長卻顯得生硬拘謹,特別是開場白及總結,只是照稿宣讀,缺乏說服力或親和力。

這正是問題 所在。雙方只視這場對話為一場辯論,只着重於向電視機旁的各自陣營展示自己堅定立場,試圖說服對方,而並沒有嘗試尋求解決當前特區面對着前所未有的政治危 機之方法。會面沒有實質成果乃意料中事。

政府提出兩正面回應

那對話是否一無是處?這也當然不是。最少對話給予學聯一個公 開宣示訴求和情緒的平台,為佔領人士出了一口氣,這對緩和互相對峙的形勢希望有點幫助。另外較為重要的,是特區政府除了重申一貫立場外,也主動提出了兩點 正面的回應:一、向中央提交一份「反映民情」的報告;二、考慮開設一個「多方長遠民主發展的討論平台」。雖然學聯對這兩點頗不以為然,但也值得我們分析這 兩點的重要性。

首先,同學們和泛民主派提出的訴求之一,便是要求政府提交五部曲中第二部曲的一份「補充報告」以確實反映民意。在這方 面,政府的回應也算是正面。當然,這只是一個中間落墨的折衷辦法。報告是以經國務院港澳辦轉交中央的方式提交,理論上並非五部曲中的任何一步,但實際上這 報告確實是向中央反映實際情況的一個官式報告。以後能否達致給予雙方一個合理的下台階,還有待事態發展才有定論。但在這階段無論如何也算是一個向佔領人士 的正面回應。只要佔領人士不視這回對話應令特區政府全面投降的話,這也算是化解眼前困局的一小步。

討論平台可解困局

更為 重要的是,政府終於考慮開設一個「多方長遠民主發展的討論平台」。過去數星期,我不斷於各媒體建議,成立一個中央與泛民主派就香港長遠民主發展建之對話小 組,為香港政制發展作一個全面的檢視,訂下時間表與路綫圖。這是一個全面解決長遠民主發展困局的建議。特區政府的回應也算是中間落墨。無論同學們認為這是 否太遙遠,時間表與路綫圖確實並非特區單方面可以決定的。相信所有人也應同意各方包括泛民主派及建制派在這方面的意見。沒錯,這可能解決不了當前的政治危 機,但長遠民主發展這課題,雙方均是迴避不了的。早一天展開對話才有早一天化解這場世紀之爭的機會。關心香港民主發展及特區前途的人均應該支持這建議。

沒錯,對一些幻想對話能即時解決一切問題的人來說,對話結果是令人失望的。但從希望解決問題的角度來看,政府確是向前走了一小步,短期內泛民主派與佔領 人士如何回應才是關鍵問題。最少對話沒有強化對立、加深矛盾。這次對話是否代表黎明前的一綫曙光,或是社會制度崩潰的前哨戰,決定完全在香港人手中!

Thursday, October 09, 2014

妥協與信任

相信不少人會認為鄧小平是一位中國近代頗有視野的政治家。可能有更多人對鄧小平的評價,是他懂得妥協。在他的構思下,一國兩制本身便是一種妥協。中 國要收回香港主權不可以硬取嗎?不可以用政治或經濟壓力嗎?當然可以!回頭一看,英國政府可以力拒嗎?為甚麼不以保衞福克蘭群島般運用武力,堅持香港的殖 民地地位?但戴卓爾夫人和鄧小平卻不約而同地決定,妥協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從另一角度看,把共產主義的國家主權和資本主義的高度自治放在一起,也是一種 妥協。這便是一國兩制的根源。

互不信任致困局

一國兩制存在的另 一個原因,是鄧小平對香港人有某一程度的信任。他說過大部分香港人也是愛國愛港的;所以認為儘管香港經歷過百多年的殖民地文化薰陶,不應該,亦不會成為一 個反中反共基地;要不然,為何會同意以一國兩制作為收回主權的憲制條件?某一程度來說,英國對當時的中國也有一份信任;要不然,為何輕輕便放過了主權的爭 拗?由此可見,妥協和信任是解決政治問題的最基本條件。

時至今天,中央政府對港人的信任去了哪裏?那份願意妥協的精 神又去了哪裏?有人會說那是因為香港民主派並不信任中央。毋庸置疑,這是對的。回歸前後民主派對中央確是缺乏一份最基本的信任。想當年也有不少民主派擁 抱、甚至極力爭取回歸;今天,他們都被視為變節為建制派了。餘下的,只有不信任者。有人會問:你不信任別人,為何要他人信任你?這便是我們今天面對的困 局。

更重要的是,這份不信任被中央解讀為不接受《基本法》、也不接受一國兩制。既是如此,為何要放行普選?我不是在 這裏分辨是非,因為這討論根本沒有意義。政治不同法律,政治只談現實,不言對錯。面對這政治現實,香港人只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繼續不接受《基本法》; 或者應該說,繼續以行動來予他人一個港人不接受《基本法》的藉口;二、在《基本法》及一國兩制的憲制框架下爭取最大程度的民主。但你又會說,這不是民主派 的一貫立場嗎?對!那為甚麼要送人一個話柄說你並不尊重《基本法》?我不是說民主派應該停止抗爭。相反,表達,特別是群眾的集體表達是重要的。顯示決心也 是重要的。但到了最後,我們還是要回到剛才提及的兩個抉擇。除了革命武鬥之外,妥協和信任是唯一解決政治問題的方法。

須同時各走一步

妥 協的意思是要雙方同時各走一步。不是你先妥協,我才考慮是否妥協。有人認為妥協是醜陋的;但它不比現實更醜陋。有人認為妥協等於投降;如果對的話,妥協只 是雙方同時投降罷了。信任的意思是你的行為最少可令對方認為雙方有一個互信基礎。同樣道理,互信也不是你先信任我,我才考慮是否信任你。互信也不比現實更 醜陋。只要你能堅守原則和理念,互信也不是投降;因為互信只是妥協的基礎,而非最終爭取的目標。不能達成共識,只代表妥協失敗,互信無功。問題解決不了, 何來投降?

沒有妥協和信任的準備,無論你的口號是甚麼,你也可能會被認為已選擇了以上所談的第一個抉擇。這個抉擇是每一位香港人自己必須作的。有了一個清晰決定,再回頭談如何建立互信,如何進行妥協才有意義。

Tuesday, October 07, 2014

卡拉亞齊

羅馬是我最喜愛的城市之一。我喜歡羅馬是因為我喜歡
卡拉亞齊(Caravaggio) 。每次來到羅馬,我也會走去欣賞他的作品,特別是一幅叫《到埃及途中休憩》的名畫。這是一幅超現實的作品,描繪一位高雅無瑕的天使,為約翰、瑪莉和初生的 耶穌演奏一曲小提琴,象徵着整個人生的旅程。

卡拉亞齊是一位傳奇人物。他出生米蘭,年少時移居到羅馬,但因好勝鬥 狠,犯下不少罪行,更曾因為殺死了一名年輕人而被流放,最終也不明不白地去世,終年只得三十八歲。他有很多著名的作品,除了《到埃及途中休憩》,還有《瑪 莉之死》、《聖彼得釘十字架》和《小孩與果籃》等。因 應那個時代的需求,他大多數的作品都是與聖經故事有關,但他繪畫出色之處卻在於能把人性真實地表露,更喜歡利用光線的差別突顯主題的細節和表達深厚的感 情。可 惜真實的感情表達在十六世紀他那個年代並不是最重要;例如他那舉世奇珍的《瑪莉之死》便只因他僱用了一名著名的妓女作為瑪莉的模特兒而不為人接受。那是多 麼的可笑!模特兒的身分和藝術品的價值究竟有何相關之處?

世事往往便是這樣無稽的。當你面對現實時,你不想相信, 不願接受,只因現實不能反 映你心目中的理想,也可能因為你看不清現實美好之處。畢竟人對每一件事物皆是以印象來決定個人的喜好,絕少人以邏輯、目標為衡量標準,特別是從政者。沒 錯,有時現實是醜陋的。但人生從來也不是一個無風無浪、一帆風順的旅程。就算如《到埃及途中休憩》中的天使,也只能給你一點精神上的安慰。這條艱辛的道路 始終是要你自己走下去的。這可能便是藝術與現實的分野!